云新闻观察︱阿尼么:村子不大,创造佳话
云新闻观察︱阿尼么:村子不大,创造佳话
云新闻观察︱阿尼么:村子不大,创造佳话6月26日,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(tóng)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。会议强调要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(dǐxiàn),促进(cùjìn)乡村全面振兴。
6月26日,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(chéngguǒ)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。云南日报记者 周灿(zhōucàn)/摄
巩固脱贫成果,根本(gēnběn)在于农民增收。会上,省委书记王宁在谈到如何管好(guǎnhǎo)用好帮扶项目,推动“家门口”的资产用起来、活(huó)起来时,特别(tèbié)提到这样一个小村子——大理州漾濞县有个叫(jiào)阿尼么的彝族村寨,过去是贫困村,这几年,他们用好沪滇协作项目,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。
在彝语中,“阿尼”为鸟,“么(me)”为不来,阿尼么村又被称为“鸟都不来”的村子。这个曾经的贫困村,今天成了农文旅(nóngwénlǚ)深度融合的典型(diǎnxíng)案例,到底怎么做到的?
阿尼么村中的007艺术(yìshù)农庄。人民网 王娴摄
阿尼么村民小组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,村内居住着彝、汉、白等三个民族,共44户192人。曾经“飞鸟不至”的(de)村子(cūnzi),如今蜕变成令人向往(xiàngwǎng)的文旅胜地,正是沪(hù)滇(diān)协作结出的硕果。2021年以来,在上海的支持下,漾濞县在阿尼么村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550万元,实施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配套(pèitào)建设。走进今日的阿尼么村,处处可见沪滇协作的匠心。当我们聚焦村寨本身(běnshēn),发现他们有这些好经验——
就像一个人做生意之前,肯定要把身上的本钱算清楚。首先(shǒuxiān),阿尼么村对村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(zīyuán)、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进行全面确权登记,建立清晰的产权台账。
接下来,就是怎么(me)使用“本钱”的问题了。阿尼么村探索(tànsuǒ)出以党总支牵头引领,合作社自治管理,相关公司运维经营,农户(nónghù)入社入股的“4+”模式,最大化盘活村里的资源、资产,实现(shíxiàn)“整村经营”,把乡村生态、生活等价值转变成(zhuǎnbiànchéng)财富资源,实现了政府投资有实效、村民参与有钱赚、集体经济能增收、乡村发展可持续。
2025大理音乐季(yīnyuèjì)暨阿尼么乡村(xiāngcūn)好歌汇正式启幕。大理州文旅局供图
近年来,阿尼么村立足山石自然资源,融合农耕文化(wénhuà)、民族风情与音乐(yīnyuè)IP,全力推动乡村旅游。自2024年5月1日,全新打造后的阿尼么“开村(kāicūn)”迎客以来,游客便络绎不绝,这个原本安静(ānjìng)的小山村越发热闹了起来。
人多了,流量就来(lái)了。如何把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?
该村通过“乡村CEO回引(huíyǐn)”“整村IP化经营”等举措,不断“上新”艺术乡居、田野学堂、艺术民宿等文旅产品,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(yìshùjiā)驻留(zhùliú)。
阿尼(āní)么(me)村抓住人才这个关键,围绕“引得回、留得住、能发展”招引能人,突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(nóngmín),为乡村长足发展和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。
2023年,阿尼么村吸纳本地农民工64人,发放工资194.3万元;2024年新增(xīnzēng)10余个岗位,预计年增加群众收入24万元,解决(jiějué)了“空心化”的问题,实现(shíxiàn)本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,让群众享受到美丽(měilì)乡村建设成果。
图片来源“大理先锋”微信公众号(hào)
阿尼么村整合各类资金(zījīn)、建设商铺分给每家,做到了44户(hù)家家有店面。村民们有的(de)办民宿、有的卖土特产,现在还开起了茶馆、酒吧、咖啡屋。去年以来,实现营收(yíngshōu)600多万,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.8万,比全县高1.1万。
以大带小、互帮互促,家家有(yǒu)产业、人人有岗位、户户能增收。这样的好做法,使得阿尼么(me)村形成了人才、土地(tǔdì)、资金、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。
走进阿尼么村(cūn)的音乐乡愁博物馆
老式收音机里飘出(piāochū)民谣
点一杯(yībēi)“阿尼么特调”
静静享受(xiǎngshòu)属于自己的独特乡愁
生活富裕、幸福安康(ānkāng)的乡村振兴新图景
云南日报(yúnnánrìbào)-云新闻出品
统筹:张海燕(zhānghǎiyàn) 黄佳伦
编辑:赵(zhào)婷婷 陈创业
6月26日,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(tóng)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。会议强调要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(dǐxiàn),促进(cùjìn)乡村全面振兴。
6月26日,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(chéngguǒ)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。云南日报记者 周灿(zhōucàn)/摄
巩固脱贫成果,根本(gēnběn)在于农民增收。会上,省委书记王宁在谈到如何管好(guǎnhǎo)用好帮扶项目,推动“家门口”的资产用起来、活(huó)起来时,特别(tèbié)提到这样一个小村子——大理州漾濞县有个叫(jiào)阿尼么的彝族村寨,过去是贫困村,这几年,他们用好沪滇协作项目,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。
在彝语中,“阿尼”为鸟,“么(me)”为不来,阿尼么村又被称为“鸟都不来”的村子。这个曾经的贫困村,今天成了农文旅(nóngwénlǚ)深度融合的典型(diǎnxíng)案例,到底怎么做到的?
阿尼么村中的007艺术(yìshù)农庄。人民网 王娴摄
阿尼么村民小组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,村内居住着彝、汉、白等三个民族,共44户192人。曾经“飞鸟不至”的(de)村子(cūnzi),如今蜕变成令人向往(xiàngwǎng)的文旅胜地,正是沪(hù)滇(diān)协作结出的硕果。2021年以来,在上海的支持下,漾濞县在阿尼么村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550万元,实施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配套(pèitào)建设。走进今日的阿尼么村,处处可见沪滇协作的匠心。当我们聚焦村寨本身(běnshēn),发现他们有这些好经验——
就像一个人做生意之前,肯定要把身上的本钱算清楚。首先(shǒuxiān),阿尼么村对村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(zīyuán)、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进行全面确权登记,建立清晰的产权台账。
接下来,就是怎么(me)使用“本钱”的问题了。阿尼么村探索(tànsuǒ)出以党总支牵头引领,合作社自治管理,相关公司运维经营,农户(nónghù)入社入股的“4+”模式,最大化盘活村里的资源、资产,实现(shíxiàn)“整村经营”,把乡村生态、生活等价值转变成(zhuǎnbiànchéng)财富资源,实现了政府投资有实效、村民参与有钱赚、集体经济能增收、乡村发展可持续。
2025大理音乐季(yīnyuèjì)暨阿尼么乡村(xiāngcūn)好歌汇正式启幕。大理州文旅局供图
近年来,阿尼么村立足山石自然资源,融合农耕文化(wénhuà)、民族风情与音乐(yīnyuè)IP,全力推动乡村旅游。自2024年5月1日,全新打造后的阿尼么“开村(kāicūn)”迎客以来,游客便络绎不绝,这个原本安静(ānjìng)的小山村越发热闹了起来。
人多了,流量就来(lái)了。如何把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?
该村通过“乡村CEO回引(huíyǐn)”“整村IP化经营”等举措,不断“上新”艺术乡居、田野学堂、艺术民宿等文旅产品,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(yìshùjiā)驻留(zhùliú)。
阿尼(āní)么(me)村抓住人才这个关键,围绕“引得回、留得住、能发展”招引能人,突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(nóngmín),为乡村长足发展和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。
2023年,阿尼么村吸纳本地农民工64人,发放工资194.3万元;2024年新增(xīnzēng)10余个岗位,预计年增加群众收入24万元,解决(jiějué)了“空心化”的问题,实现(shíxiàn)本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,让群众享受到美丽(měilì)乡村建设成果。
图片来源“大理先锋”微信公众号(hào)
阿尼么村整合各类资金(zījīn)、建设商铺分给每家,做到了44户(hù)家家有店面。村民们有的(de)办民宿、有的卖土特产,现在还开起了茶馆、酒吧、咖啡屋。去年以来,实现营收(yíngshōu)600多万,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.8万,比全县高1.1万。
以大带小、互帮互促,家家有(yǒu)产业、人人有岗位、户户能增收。这样的好做法,使得阿尼么(me)村形成了人才、土地(tǔdì)、资金、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。
走进阿尼么村(cūn)的音乐乡愁博物馆
老式收音机里飘出(piāochū)民谣
点一杯(yībēi)“阿尼么特调”
静静享受(xiǎngshòu)属于自己的独特乡愁
生活富裕、幸福安康(ānkāng)的乡村振兴新图景
云南日报(yúnnánrìbào)-云新闻出品
统筹:张海燕(zhānghǎiyàn) 黄佳伦
编辑:赵(zhào)婷婷 陈创业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